# 📝 间隔重复

早在 1885 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即发现不同的记忆方式对记忆结果有着明显不同的影响。
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间隔学习要优于集中学习

对于同样长度的识记材料,集中学习所需要的重复次数是 68 次,而间隔学习只需要 7 次即达到了同样的学习目标。

# 1. 为什么会遗忘?

研究表明,当记忆首次记录在大脑中时,尤其是在海马体中,它们仍然非常“脆弱”,而且容易被遗忘。

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用短期的方式记录信息,才能将重要的信息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分离出来,比如:路上听到的对话,看到的东西,面前的人穿着的衣服,工作中的讨论等等。大脑会很快丢弃近期内不会再次使用的内容,以便于存储新的信息。如果希望记住或在将来使用这些新信息,那必须将其存储在长期记忆中。

这个过程称被为编码(encoding) —— 将信息烙印在大脑中。没有正确的编码,我们将无法存储任何内容,并且在以后提取信息的时候也会失败。

# 2. 记忆曲线

19世纪末,赫尔曼·艾宾浩斯 (Herman Ebbinghaus) 成为了第一个系统地分析记忆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学到的东西在记忆中的保留量将会像遗忘曲线那样指数级下降,遗忘速度可谓是非常惊人。

记忆曲线

但如果在学习新知识之后的这段时间里,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复习,那么这条遗忘曲线就会开始变平,记忆的留存也会更加持久。

记忆曲线2

既然如此,那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回顾复习。根据遗忘曲线的规律,回顾所学知识的最佳时间——就是 当你快要忘掉这些知识的时间点

# 3. 间隔重复

间隔重复是一种基于计算最佳间隔的学习方法。与临时抱佛脚相反,间隔重复是把复习重复多次,有间隔地进行,以达到理想的保留水平。

如果在考试前夕拼命复习,你也许能记住很多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储存在短时记忆中,但不出两天,就会忘得一干二净。若要将学习的内容变成长时记忆,临时抱佛脚显然不是理想的复习方法。

间隔式重复学习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我们越把复习间隔开进行,我们越能把那些信息都编码到我们的长时记忆中去。这样一来,我们就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知识点了。正是因为我们将复习间隔重复多次进行,所以遗忘曲线对这些知识不再起效果了。

通常来说,如果你对所学的知识点很熟悉,可以设定较长的复习间隔时间;如果不那么熟悉,则需缩短复习间隔时间。当我们把学习的新知识分割给不同的时间,大脑会更好地学习。

# 4. 应用方法

间隔重复的困难不在于是否努力,而在于需要提前计划和花一点时间来建立一个 复习系统。从长远来看,间隔重复系统提高了知识保留率,减少反复学习相同内容的时间,反而更能能节省我们的时间,将时间花在刀刃上,提高学习效率。

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已经有许多关于利用间隔重复来改善学习的建议,“莱特纳系统”就是其中一种简单有效的实施方法。最大的发展来自 SuperMemo 这款软件,软件作者提出更科学精细的算法,通过用户在一张卡片上的表现决定下次复习这张卡片的时间。

✨ 滑记 ✨

为了能够更加符合国内学习者的使用习惯,滑记根据 不同类型、不同难度 学习材料的特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复习算法,通过判断用户在每张卡片上的表现,科学地分配卡片的复习间隔,快速灵活地为用户 定制学习计划